創業板屢創新高,暴風科技的示范效應,注冊制的實施、新三板制度的改革,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活躍度打開了新的局面。原來搭建了紅籌架構的境外上市公司,現在紛紛考慮“去VIE(協議控制結構),拆除紅籌架構”,探索回歸國內A股的路徑。
對此,北京盛世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吳敏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表示,未來3年內將有近1000家美元背景的“存量創新公司”集體回歸國內資本市場,或吸引近兩萬億美元的資產要進入A股和新三板市場。
“互聯網+”概念 已向中國轉移
證券時報記者:暴風科技36個漲停板是拆除了VIE結構的經典例子,你怎么看中國資本市場互聯網概念公司的高估值?
吳敏文:以暴風科技為例,2010年底它就拆除了VIE結構,市值最高達到400億。這是國內資本市場給“互聯網+”企業的估值,所以大量的美元項目回歸國內市場,特別是新三板。據統計,原來去美國上市的拆VIE企業的總量大概是2000億美元。現在,這類企業美國和中國的估值差異是倒過來的,基本上中國是美國的十倍,是20000億美元。
舉個例子,分眾傳媒,在美國不到300億市值,這次回國直接借殼之前的估值為500億,如果分眾傳媒回歸后,股價到40元,市值就是2500億。這兩個例子都說明,“互聯網+”概念,已經從華爾街開始向中國轉移,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,這背后有深刻邏輯和原因。在可預期的將來,剛才所說的2000億美金的VIE項目,跨入A股市場,對改善中國A股市場和新三板市場的結構,將會有巨大的幫助。這些企業陸續回歸,將使得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再是由工商銀行和中石油統帥的市場,將成為“互聯網+”改造之后的充滿生命力的、充滿希望的資本市場。
證券時報記者:新三板和創業板對于“互聯網+”概念下的企業和一些創業的企業有哪些意義?
吳敏文:與“互聯網+”企業和創業企業在資本市場相關聯的第一個是新三板。因為創業板是即定的體制,新三板是增量市場,是中國創新和成長型企業的主戰場。現在整個新三板有2500家左右的企業,但這些企業里面,創新型、創業的企業,高技術企業、高科技企業占了80%,所以這是中國真正的創新創業企業的主戰場。
新三板的融資能力在快速上升,今年一季度新三板的融資數量,已經超過了去年A股IPO(首次公開發行)的一半。新三板對創業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來講應該是一個沃土。
首先,掛牌程序非常簡便,再融資限制少。同時,在整個管理制度上,新三板市場將會實行分層管理制度,對不同的企業進行分層,這既是幫助企業進行定位,也是幫助投資者進行風險辨識。
證券時報記者:市場上認為,目前創業板和新三板都存在較大的泡沫,對此,你怎么看?
吳敏文:現在創業板的整個市盈率大概是120倍左右,而新三板市盈率大概在40倍左右,與創業板對比來講,新三板總體估值都不高。從業績來看,根據2014年新三板企業發布的年報,平均業績增幅為24%,這個業績增長比創業板好。所以整體上,新三板市場的企業的成長型比創業板好,但是估值大概只有創業板估值的30%到40%左右。從這個角度來講,不能認為新三板有太大的泡沫。
現在輿論有一種不好的傾向說新三板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大家去搶錢,一個資本市場長期建設的發展,絕對不能是抱著搶錢甚至是賭博式的心態去面對。
近1000家境外上市公司將回歸
證券時報記者:業內專家預計,未來3年內將有近1000家美元背景的“存量創新公司”集體回歸國內資本市場。屆時人民幣基金將全面超越在華美元基金,這近1000家企業回歸后,需要多少人民幣基金接盤?這筆錢來自于金融機構、民間,還是政府引導?
吳敏文:首先中國將會有很多錢會做這個事,不用擔心中國缺錢,沒有承受能力去承接美元資金。總規模大概2000億美元,是按照原始股投資額計算。2000億美元左右的項目,如果按照估值給10倍左右的空間,我們認為總量上可能會有將近20000億美元的資產要進入A股和新三板市場,這個數字對中國的整個資金量來講,并不是什么大數字。 關于資金的來源,政府不一定會有,但是民間資金量是足夠的。
證券時報記者:你怎么看創業板與新三板的活躍,對主板市場的影響?
吳敏文:首先,資本市場的層次本來就是金字塔形狀的,最上面是主板,然后是中小板、創業板、新三板。過去中國資本市場建設之初,就把資本市場定位于服務國有企業改革,才一下子把主板市場搞那么大。
現在做大新三板市場是回到我國資本市場應該有的結構、應該有的層次上去,也就是說新三板做得越大,發展得越快,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結構越有利。因此,我們期待注冊制的改革能夠盡快一點,讓資金能夠更順暢的,更快的回到資本市場來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,現在的新三板有點類似于注冊制的一個預演,新三板發展得越好,對接下來注冊制的順利推進、加速會更加有力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stcn.com/2015/0602/12277679.shtml